“五胡乱华”,五胡真正的含义是什么?
(相关资料图)
“五胡”一词引起学者注意缘出前秦苻坚一句颇为费解的话︰“五胡次序,无汝羌名”。淝水败后的苻坚被姚苌监禁,苌要求坚交出国玺,理由是“苌次膺符历,可以为惠”,苻坚拒绝︰“小羌乃敢干逼天子,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。图纬符命,何所依据?五胡次序,无汝羌名。违天不祥,其能久乎!”胡三省云︰“胡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。五胡之次序也。无汝羌名,谓谶文耳。姚苌自谓次应历数,坚故以谶文为言”。这种解释,有非常明显的矛盾。因此后世学者对此进一步分析、研究,以避免或弥补胡氏的矛盾。
王树民先生认为“五胡”指刘渊领导下的五部匈奴,原因是五部匈奴“一般称为五部,自然也可以称为'五胡'”。只不过当时“所指的范围很小。所以也不多见使用。后来由于谶书的使用,'五胡'一词有了新的内容,逐渐成为一个历史上通用的名词。”王先生对于五部匈奴“自然可以称为'五胡'”的结论太过武断。但是,王先生认为“五胡”由于谶书的使用有了新的内容,应该说比较深刻,但遗憾的是王先生对此没有深究。王树民之后,孙仲汇、台湾学者雷家骥也撰文阐述“五胡”即“五部胡”的观点。
孙仲汇先生的一个重要论据是《晋书》卷6《元帝纪》中的一段话︰“晋氏不虞,自中流外,五胡扛鼎,七庙隳尊……两京胡羯,风埃相望。”他认为︰“《晋书》把西晋覆亡归咎于五胡扛鼎,这里的'五胡'绝不可能包括鲜卑、氐、羌,因为西晋亡于公元316年。而慕容问鼎则在公元337年,姚苌称号在公元384年,苻洪在永嘉之乱时仅为部落酋长,根本不可能左右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,苻氏的兴起在石虎死后,公元350年苻健西人关中,始取得立足之地。故这里所指的五胡即刘、石而已,与后文中的两京胡羯相呼应,清楚地说明了'五胡'即刘渊匈奴五部之众的简称”。
如晋康帝之褚后还政穆帝时曾说︰“帝既备兹冠礼,而四海未一,五胡叛逆,豺狼当路,费役日兴,百姓困苦”。他认为︰“盖穆帝以幼冲继位,故褚后以太后临朝称制,改元永和(345),其时汉赵已亡,而为后赵石虎之建武十一年,正是匈奴胡部势力鼎盛之时,故褚后摄政也。及至升平元年(357)正月一日穆帝既冠,褚后还政,而石虎早已死于九年前,此时则诸石子弟内战相继,北方大乱,慕容鲜卑乘机南下,氐族苻氏、羌族姚氏相继西归关中,苻坚且于此年六月政变自立。氐、羌并非草原骑马'胡'族,原被视为戎夷之列,且褚后还政及下手诏之时,羌已服属于氐,而苻坚犹未自立,是则褚后所称之'五胡',苻坚及其氐族未得列入其内——由是,褚后手诏所谓'五胡叛逆'盖专指屠各刘氏所统、陷两京而虏二帝之五部胡而言,由'五部胡'而'五胡',确应是其简称而已。”
而根据西晋东晋时期人们的看法,羯人是匈奴的一部,所以匈奴是包括了羯人的,那么当时五胡不应该是现在的这个概念,不是什么“匈奴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”。
《晋书》卷一百四《载记石勒上》载:“石勒字世龙。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。”
《十六国春秋》卷十一《后赵录》 “其先匈奴别部,羌渠之胄,分散居于上党、羯室,因号羯胡。”
《魏书》卷八十三《羯胡石勒传》云:“其先匈奴别部,分散居于上党、武乡、羯室,因号羯胡。”
羯人只是当时匈奴的一个分支(或部落),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(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:屠各、鲜支、寇头、乌谭、赤勒、捍蛭、黑狼、赤沙、郁鞞、萎莎、秃董、勃蔑、羌渠、贺赖、钟跋、大楼、雍屈、真树、力羯,各有部落,不相杂错)。
南宋王应麟时将通行已久的“五胡”解释为︰“刘渊匈奴,石勒羯,慕容鲜卑,苻洪氐,姚苌羌。”元朝胡三省注《资治通鉴》时将“五胡”含义进一步明确为“匈奴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”,籍二人之力,“五胡”的现代含义得以最终确定并流传下来,沿用至今。